健康养生
一站式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正文

美国博主:两天说了200多次“city”

发布时间:2024-07-13 07:36来源:千龙网阅读量:5662   

近日,一句融合中英文的热词city不city在网络上火了,不少网友都在视频中用起这种说法,以此展现中国的繁荣景象。有网友注意到,这个网络热词最早是由美国在华博主保保熊在一段视频中使用的。

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博主称感到很意外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创造出city不city的博主保保熊中文名叫艾保罗,曾在上海留学,如今已在中国生活多年。近日,艾保罗接受了北青报记者的独家采访,讲述了其发明city不city背后的故事。

北青报:第一次说出city不city是在哪个视频?

艾保罗:我妹妹今年博士毕业,5月底到上海来找我玩。之前我注意到,很多网友会好奇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所以在妹妹来上海前,我就想拍一些她在中国的视频,从她的视角来看看中国的特色。她来的第二天,我们一起到上海外滩拍视频,当时我们一共拍了三次,把最好的部分融合在一个视频里。这个视频里提到了好city啊,视频发布后有这么大的反响,让我们也感到很意外。

之后,我们来到长城参观,在这个视频第一次使用了city不city的说法。拍视频时我们已经爬了两个多小时的长城,当天很热,我们一共拍了5次,后来发现还晒伤了。

北青报:在你看来,city不city是什么意思呢?

艾保罗:对我来说,让人有精神、感到刺激或兴奋的就可以称作city,不只是本意城市。city不city可以延展到很多事情上,比如和好朋友一起玩,和家人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等,都可以感到很city。甚至人不在城市,只要感到兴奋,就可以是很city的感觉。

有不会中文的亲戚小孩吃巧克力时也说好city啊

北青报:你是如何发现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的呢?

艾保罗:我发现一些明星也在视频中使用这个词了,这时候我才觉得真的是火了。尤其是我刷到好几个《甄嬛传》的演员都在模仿、使用这个词。我还发现有些企业在宣传自家产品或活动时,也会说产品city不city,活动city不city。

看到我创造的词出圈了,我也觉得很有趣。实际上,我一些在海外的亲友也刷到了city不city的视频。他们听不懂中文,但根据单词明白了大概意思,也觉得很上头。我亲戚家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从来没说过中文,有一次和家人在外面旅游,吃巧克力的时候也忽然说了一句好city啊。

北青报:最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也提到了city不city这个网络热词,你了解到这个事情了吗?

艾保罗:是的,我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我觉得这个词也是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肯定。

北青报:你觉得city不city爆火的原因是什么呢?

艾保罗:首先我觉得我妹妹有很大的贡献,在视频里最吸引人的就是她了。后来我也分析过,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city不city这个发音节奏很上头。似乎无论什么语言背景的人,都会觉得好听。

两天要说200多次city也希望能休息一下

北青报:city不city火了之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艾保罗:最近我在路上被路人认出来好几次,还有人会找我合影,我也觉得很好玩。

我很高兴大家喜欢city不city这个词,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但现在找我来说city不city的人太多了,我和朋友聊天时会先提醒,不要用city这个词。上周末我参加一个活动,两天时间说了200多次city,我也想休息一下。

北青报:很多中国网友都觉得你的中文很流利,你是如何想到学习中文的?

艾保罗:2011年,我在美国读本科的时候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那时候亚洲文化在美国很受欢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让我感受到了有特色的中国文化。但对我们来说,中文是一门很难的语言,我认为学中文就好像在同时学听说读写4种语言,有些词我能说但不会写,有些词我读得懂但不会说。对我们外国人而言,有些字有很多同音字,如果一个字听不懂,可能整个词语都完全听不懂。但我常常会说一句话:中文一直给我lsquo;开门rsquo;,我也愿意穿过门去探索。

来中国读书之后,我一直居住在上海。我很享受当下,也很感谢大家对我的喜欢。

关注

外交部发言人回应city不city走红网络

近日,有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提问,近期一些在华外国博主发明的网络热词city不city啊好city啊走红社交媒体,引起中外网友的广泛转发分享,询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答说:我也刚刚了解这个词的新用法。很高兴看到外国朋友们在中国享受美景美食,亲身感受生动真实的中国。

毛宁表示,随着中国不断放宽入境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能够更便利地来华观光旅游。今年前5个月,入境外国人超1200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超700万人次;端午节假期期间,外国人出入境人次同比增长57%。我们将不断优化人员往来便利措施,让外国朋友们在中国旅行更方便、更舒适。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毛宁说。

近日,一句融合中英文的热词city不city在网络上火了,不少网友都在视频中用起这种说法,以此展现中国的繁荣景象。有网友注意到,这个网络热词最早是由美国在华博主保保熊在一段视频中使用的。

产生如此大的反响博主称感到很意外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创造出city不city的博主保保熊中文名叫艾保罗,曾在上海留学,如今已在中国生活多年。近日,艾保罗接受了北青报记者的独家采访,讲述了其发明city不city背后的故事。

北青报:第一次说出city不city是在哪个视频?

艾保罗:我妹妹今年博士毕业,5月底到上海来找我玩。之前我注意到,很多网友会好奇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所以在妹妹来上海前,我就想拍一些她在中国的视频,从她的视角来看看中国的特色。她来的第二天,我们一起到上海外滩拍视频,当时我们一共拍了三次,把最好的部分融合在一个视频里。这个视频里提到了好city啊,视频发布后有这么大的反响,让我们也感到很意外。

之后,我们来到长城参观,在这个视频第一次使用了city不city的说法。拍视频时我们已经爬了两个多小时的长城,当天很热,我们一共拍了5次,后来发现还晒伤了。

北青报:在你看来,city不city是什么意思呢?

艾保罗:对我来说,让人有精神、感到刺激或兴奋的就可以称作city,不只是本意城市。city不city可以延展到很多事情上,比如和好朋友一起玩,和家人一起度过了美好的时光等,都可以感到很city。甚至人不在城市,只要感到兴奋,就可以是很city的感觉。

有不会中文的亲戚小孩吃巧克力时也说好city啊

北青报:你是如何发现这个词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的呢?

艾保罗:我发现一些明星也在视频中使用这个词了,这时候我才觉得真的是火了。尤其是我刷到好几个《甄嬛传》的演员都在模仿、使用这个词。我还发现有些企业在宣传自家产品或活动时,也会说产品city不city,活动city不city。

看到我创造的词出圈了,我也觉得很有趣。实际上,我一些在海外的亲友也刷到了city不city的视频。他们听不懂中文,但根据单词明白了大概意思,也觉得很上头。我亲戚家有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从来没说过中文,有一次和家人在外面旅游,吃巧克力的时候也忽然说了一句好city啊。

北青报:最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也提到了city不city这个网络热词,你了解到这个事情了吗?

艾保罗:是的,我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我觉得这个词也是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肯定。

北青报:你觉得city不city爆火的原因是什么呢?

艾保罗:首先我觉得我妹妹有很大的贡献,在视频里最吸引人的就是她了。后来我也分析过,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city不city这个发音节奏很上头。似乎无论什么语言背景的人,都会觉得好听。

两天要说200多次city也希望能休息一下

北青报:city不city火了之后,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艾保罗:最近我在路上被路人认出来好几次,还有人会找我合影,我也觉得很好玩。

我很高兴大家喜欢city不city这个词,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但现在找我来说city不city的人太多了,我和朋友聊天时会先提醒,不要用city这个词。上周末我参加一个活动,两天时间说了200多次city,我也想休息一下。

北青报:很多中国网友都觉得你的中文很流利,你是如何想到学习中文的?

艾保罗:2011年,我在美国读本科的时候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那时候亚洲文化在美国很受欢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让我感受到了有特色的中国文化。但对我们来说,中文是一门很难的语言,我认为学中文就好像在同时学听说读写4种语言,有些词我能说但不会写,有些词我读得懂但不会说。对我们外国人而言,有些字有很多同音字,如果一个字听不懂,可能整个词语都完全听不懂。但我常常会说一句话:中文一直给我lsquo;开门rsquo;,我也愿意穿过门去探索。

来中国读书之后,我一直居住在上海。我很享受当下,也很感谢大家对我的喜欢。

关注

外交部发言人回应city不city走红网络

近日,有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提问,近期一些在华外国博主发明的网络热词city不city啊好city啊走红社交媒体,引起中外网友的广泛转发分享,询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答说:我也刚刚了解这个词的新用法。很高兴看到外国朋友们在中国享受美景美食,亲身感受生动真实的中国。

毛宁表示,随着中国不断放宽入境政策,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能够更便利地来华观光旅游。今年前5个月,入境外国人超1200万人次,其中免签入境超700万人次;端午节假期期间,外国人出入境人次同比增长57%。我们将不断优化人员往来便利措施,让外国朋友们在中国旅行更方便、更舒适。中国就在这里,欢迎大家来!毛宁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