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一站式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正文

中国高铁将实现时速400公里商业运营

发布时间:2025-07-09 06:30来源:千龙网阅读量:19342   

7月8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继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后,该项世界性大会再次来到北京。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今年正好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发布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中国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

成就

从高寒冻土到沙漠戈壁到处都有中国高铁的身影

在开幕式上,王立新进行了主题演讲,发布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报告。

在演讲中,王立新聚焦中国高铁创新发展成就与展望进行了分享。他表示,近年来,中国高质量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逐渐成形。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

王立新还细数了一批有特色的中国高铁,它们有的串联起了超大都市圈,有的是在高寒冻土、沙漠戈壁、热带海滨等特殊区域穿行。

比如建成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北京至上海4小时高铁都市圈建成;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全长92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沿线最大温差超过70℃;建成兰州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全长178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超过1000公里,线路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最高海拔3680米;建成海南环岛高速铁路,全长653公里,最高设计时速250公里,穿越热带滨海地区;建成北京至广州至香港高速铁路,全长243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跨越温带亚热带多种地形地质区域和众多水系;建成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全长17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智能高铁技术创新的标志性工程。

发展

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

据王立新介绍,在京沪、京广等17条,近8100公里的高铁线路上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

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单日高铁旅客发送量超过1600万人次,推出电子客票在线选座、刷脸核验、互联网订餐等多样化服务新举措。

在对外合作方面,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为全球铁路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比如印尼雅万高铁,就是中国高铁对外合作的典型案例。印尼雅万高铁全长14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2023年10月开通运营后,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三个多小时缩短至46分钟。

一名外籍观众正在体验复兴号模拟驾驶。

7月8日,国家会议中心,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展望

中国高铁未来将围绕多个领域持续攻关

据国际铁路联盟的研究显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带动了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精密仪器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中国高速铁路每投资1亿元,对建筑、冶金制造等下游关联产业拉动产值在10亿元以上,可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特别是复兴号高速列车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零部件数量达10万个以上,独立的技术系统超过260个,设计生产动车组零部件的核心企业超过100家、紧密层企业达500余家,覆盖20多个省份。

王立新介绍,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中国已构建了涵盖高速动车组工程建设、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等6个方面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成功研制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多种制式,能够适应高原、高寒、风沙等各种运营环境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下一步,中国的高铁发展将向何处去?对此,王立新也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围绕更高速、更智能、更安全、更绿色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关。

围绕更高速的高速铁路,研发新一代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年底成功发布,正在开展试验,将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商业化运营。

围绕更智能的高速铁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技术领域创新,以数字化赋能铁路创新发展。

围绕更安全的高速铁路,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立健全高速铁路风险感知技术体系,增强设施设备安全韧性,提升极端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围绕更完备的实验验证体系,以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为基础,以新线开通前、运营线天窗期的线路资源为补充,以专业实验室为支撑,以专业运维检修队伍为保障,建立高速铁路全要素综合实验验证体系。

围绕更开放的标准合作,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铁路逐步建立起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提高世界高铁建设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展示

一批铁路领域创新应用亮相国际铁路装备展

7月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开展,在国家会议中心、国家铁道试验中心集中展示世界各国先进铁路技术和装备。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与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同期举办,安排国家会议中心和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两个展区。国家会议中心展区设置了机车车辆、工程建造/基础设施、通信信号、智能化/信息化、客货运输、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养护维修、节能环保、前沿技术等十个板块。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批铁路领域的创新应用亮相铁路装备展,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在国铁集团展位,一名外籍观众正在体验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自动驾驶模拟体验舱。他说,自己在中国坐过高铁列车,乘车感受很棒,但这样体验高铁驾驶还是第一次。

在国铁集团的展位,观众可以通过一块触摸屏幕了解京沪高铁的智能运营情况。据展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铁路部门可将京沪高铁的信息在电脑中生成一个数字分身,通过沿途布设的大量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设备,实时了解沿线桥梁、轨道、边坡、接触网、站房的运转情况,实现健康监测,并对危险情况及时预警。

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水下桥梁设施设备检查机器人、动车组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房建高空作业机器人、智能扣件螺栓作业机器人等重点铁路机器人成为焦点,众多国内外的专业观众都在咨询了解这些设备的应用情况和市场前景。

7月8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开幕,这是继2010年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后,该项世界性大会再次来到北京。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今年正好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

开幕式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发布了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中国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

成就

从高寒冻土到沙漠戈壁到处都有中国高铁的身影

在开幕式上,王立新进行了主题演讲,发布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报告。

在演讲中,王立新聚焦中国高铁创新发展成就与展望进行了分享。他表示,近年来,中国高质量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运营,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逐渐成形。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

王立新还细数了一批有特色的中国高铁,它们有的串联起了超大都市圈,有的是在高寒冻土、沙漠戈壁、热带海滨等特殊区域穿行。

比如建成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北京至上海4小时高铁都市圈建成;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全长92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沿线最大温差超过70℃;建成兰州至乌鲁木齐高速铁路,全长178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超过1000公里,线路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最高海拔3680米;建成海南环岛高速铁路,全长653公里,最高设计时速250公里,穿越热带滨海地区;建成北京至广州至香港高速铁路,全长243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跨越温带亚热带多种地形地质区域和众多水系;建成北京至张家口高速铁路,全长17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智能高铁技术创新的标志性工程。

发展

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

据王立新介绍,在京沪、京广等17条,近8100公里的高铁线路上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营。

中国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2306实时票务交易系统,单日最高售票2600万张,单日高铁旅客发送量超过1600万人次,推出电子客票在线选座、刷脸核验、互联网订餐等多样化服务新举措。

在对外合作方面,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先后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合作,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同时为全球铁路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比如印尼雅万高铁,就是中国高铁对外合作的典型案例。印尼雅万高铁全长142.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中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2023年10月开通运营后,雅加达到万隆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三个多小时缩短至46分钟。

一名外籍观众正在体验复兴号模拟驾驶。

7月8日,国家会议中心,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展望

中国高铁未来将围绕多个领域持续攻关

据国际铁路联盟的研究显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还带动了冶金、机械、建筑、橡胶、电力、信息、精密仪器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中国高速铁路每投资1亿元,对建筑、冶金制造等下游关联产业拉动产值在10亿元以上,可创造就业岗位600多个。特别是复兴号高速列车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零部件数量达10万个以上,独立的技术系统超过260个,设计生产动车组零部件的核心企业超过100家、紧密层企业达500余家,覆盖20多个省份。

王立新介绍,经过多年技术攻关,中国已构建了涵盖高速动车组工程建设、列车控制、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和安全保障等6个方面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成功研制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多种制式,能够适应高原、高寒、风沙等各种运营环境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下一步,中国的高铁发展将向何处去?对此,王立新也进行了展望,他表示,未来中国高铁将围绕更高速、更智能、更安全、更绿色等重点领域持续攻关。

围绕更高速的高速铁路,研发新一代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年底成功发布,正在开展试验,将实现时速400公里高速铁路商业化运营。

围绕更智能的高速铁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发展,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技术领域创新,以数字化赋能铁路创新发展。

围绕更安全的高速铁路,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建立健全高速铁路风险感知技术体系,增强设施设备安全韧性,提升极端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围绕更完备的实验验证体系,以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为基础,以新线开通前、运营线天窗期的线路资源为补充,以专业实验室为支撑,以专业运维检修队伍为保障,建立高速铁路全要素综合实验验证体系。

围绕更开放的标准合作,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铁路逐步建立起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充分发挥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提高世界高铁建设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展示

一批铁路领域创新应用亮相国际铁路装备展

7月8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开展,在国家会议中心、国家铁道试验中心集中展示世界各国先进铁路技术和装备。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与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同期举办,安排国家会议中心和国家铁道试验中心两个展区。国家会议中心展区设置了机车车辆、工程建造/基础设施、通信信号、智能化/信息化、客货运输、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养护维修、节能环保、前沿技术等十个板块。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批铁路领域的创新应用亮相铁路装备展,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在国铁集团展位,一名外籍观众正在体验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自动驾驶模拟体验舱。他说,自己在中国坐过高铁列车,乘车感受很棒,但这样体验高铁驾驶还是第一次。

在国铁集团的展位,观众可以通过一块触摸屏幕了解京沪高铁的智能运营情况。据展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借助数字孪生技术,铁路部门可将京沪高铁的信息在电脑中生成一个数字分身,通过沿途布设的大量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设备,实时了解沿线桥梁、轨道、边坡、接触网、站房的运转情况,实现健康监测,并对危险情况及时预警。

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水下桥梁设施设备检查机器人、动车组车底智能巡检机器人、房建高空作业机器人、智能扣件螺栓作业机器人等重点铁路机器人成为焦点,众多国内外的专业观众都在咨询了解这些设备的应用情况和市场前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