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一站式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正文

36天内12起交易!刷新授权纪录!跨国药企为何相中中国创新药资产?

发布时间:2024-01-09 09:27来源:中国经济网阅读量:14710   

2023年末,中国医药企业百利天恒与美国跨国医药企业百时美施贵宝(BMS)达成的重磅交易引发医药圈关注。8亿美元,刷新了中国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对外授权交易的预付款纪录。

36天内12起交易!刷新授权纪录!跨国药企为何相中中国创新药资产?

2024年伊始,中国药企license out仍势头不减,截至目前,已有安锐生物、宜联生物、瑞博生物、信瑞诺医药四家医药企业与跨国医药企业(MNC)达成了授权合作。

共达成超十笔交易

1月4日,安锐生物与美国医药公司Avenzo达成合作协议,将CDK2抑制剂ARTS-021及另一款临床前项目的全球权益授权给后者,Avenzo支付4000万美元预付款,还有额外研发里程碑和商业化里程碑的付款等,协议总金额将超过10亿美元。

CDK2即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其同一家族的CDK4、CDK6的商业价值已兑现。根据Insight数据库,2022年,3款CDK4/6抑制剂中两款都进入了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0行列,合计销售额已达到88亿美元。

安锐生物是一家研发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型小分子药物的生物医药公司。近期,安锐生物获得的“泼天富贵”不止这一起。

1月2日,安锐生物刚刚将针对EGFR L858R突变的变构抑制剂新药的全球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阿斯利康将支付4000万美元预付款及近期付款,5亿美元额外付款以及全球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一位创新药板块的二级市场研究员对中新经纬表示,从时间来看,每年的年末至第二年年初,都是跨国药企“扫货”的密集期,一般都是在圣诞节前完成,有一些没完成的,就会在第二年年初完成。

据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2023年12月至今36天内,共发生十二起跨国医药企业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之间的授权交易或并购转让。涉及的中国药企包括宜联生物、亘喜生物、翰森制药等。跨国MNC包括罗氏、勃林格殷格翰、辉瑞、安斯泰来、阿斯利康等。

在这些交易中,金额之最为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据百利天恒2023年12月12日官方公众号消息,其全资子公司SystImmune与百时美施贵宝就BL-B01D1项目达成合作,百时美施贵宝将获得BL-B01D1项目除中国大陆外全球其他市场的独家许可。

百时美施贵宝将向SystImmune支付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达成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后,SystImmune将获得最高可达71亿美元的额外付款;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

8亿美元的首付款,刷新了Biotech对外授权交易的预付款纪录。而上一次如此大额的首付款,也出现在年末。

2022年12月,康方生物披露将其在研的PD-1/VEGF双抗AK112在美、加、欧、日的开发、商业化独家权益授予Summit公司,首付款5亿美元。

此外,尽管合作协议中所约定的里程碑付款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能否达成尚存在不确定性。但最高可达84亿美元的潜在总交易额也体现出BL-B01D1项目的商业价值。

中新经纬还注意到,跨国MNC的“扫货”项目中,有些还没有进入临床阶段。

1月2日,宜联生物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的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候选产品YL211。而目前,YL211尚处于临床申报阶段。

对于MNC为什么会选择位于临床前阶段的产品,如何考量风险与估值,宜联生物联合创始人肖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早期阶段的产品会更加看重技术及靶点上的差异化优势,后期阶段的产品则更多体现在临床数据上,本质上即风险的不同。在交易上整体框架也会有不同的模式进行平衡。

ADC与小核酸药物仍为热点

此前,阿斯利康的德曲妥珠单抗大热,据Insight数据库,2023年上半年,德曲妥珠单抗在全球市场上卖出11.69亿美元,已跻身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0。作为新一代的ADC,德曲妥珠单抗也带火了这条赛道。

所谓ADC,是抗体偶联药物的简称。是通过一个化学连接子将具有细胞毒性的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亦称为偶联)至生物成份(即抗体)上。中新经纬注意到,2023年12月至今,上述十二起授权交易或并购转让中,有三笔ADC交易,且金额普遍较高。

上述百利天恒与百时美施贵宝合作的BL-B01D1项目即为靶向EGFR/HER-3双抗ADC,用于治疗实体瘤。宜联生物与罗氏合作的YL211为c-METADC,罗氏将向宜联生物支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5000万美元,另外还有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特许权使用费。

此外,2023年12月,翰森制药全资附属公司与葛兰素史克订立许可协议,翰森制药将收取1.85亿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就HS-20093收取最多15.25亿美元的相关事件达成时的里程碑付款。HS-20093是一种新型B7-H3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正在中国进行多项用于治疗肺癌、肉瘤、头颈癌及其他实体瘤的I期和II期临床研究。

为什么中国医药企业的ADC受到MNC的关注?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及亚太区医疗健康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刘伯伟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药企在化学工艺方面有很多较为出色的工程师,在技术领域方面也有很多的积累,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在ADC领域目前已经在加速追赶并且超过某些全球的企业,实现了“弯道超车”。单从数量表现来看,中国企业在项目“出海”以及转化方面,已经在全球浪潮中进展较快。

从2023年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对外授权的项目总体情况来看,ADC在全年也是热点。

国盛证券2023年12月24日的研报称,2023年中国药企对外授权分子类型全面覆盖ADC、单抗/双抗、细胞疗法、小分子等技术路径。ADC为合作热点且金额普遍较高。靶点覆盖Nectin-4、Claudin18.2、HER2、HER3等热门研究靶点及GPRC5D、EGFR/HER3等新兴靶点。此外,小分子药物授权向新靶点发展,包括TLR8、EZH2、TYK2/JAK1、HER2、PARP1、GLP-1、DPP1等。

此外,中新经纬注意到,在上述十二笔交易中,还有两笔金额较高的小核酸领域交易。

公开资料显示,核酸药物可以主要分为mRNA类药物和小核酸药物两类。小核酸药物包括小干扰RNA、微小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RNA适配体(Aptamer)等。不同类型的小核酸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其分子特征、设计、化学修饰、递送系统和药代动力学等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1月7日,舶望制药与诺华就RNAi疗法达成两项独家许可合作协议。瑞博生物将从诺华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潜在的期权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商业销售的分级版税。两项交易潜在总价值高达41.65亿美元。

1月3日,瑞博生物与瑞博国际研发中心与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达成合作,宣布将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小核酸创新疗法。

根据双方合作条款,瑞博除了将收到一笔预付款外,在此次多靶点合作项目中,瑞博将有权获得基于开展临床研究、药物注册和商业成功等里程碑付款以及上市产品的阶梯式销售提成,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

总体情况来看,小核酸领域的热度在走高。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2023年全球小核酸领域发生了31起交易,交易量为历年之最。从交易金额上看,2023年小核酸领域披露的总交易金额84.96亿美元,同比上升371%。

创新药走向何处?

2024年,MNC是否继续“买买买”?

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智库Citeline首席分析师周淑华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医药创新力并不差,并将越来越好。过去几年间,中国Biotech有一些新的进展,也进入了资产交易的窗口,另外,Biotech也发现BD交易是不可或缺的经营选择,行业在资本寒冬下增强了对外授权的强度,市场环境也支持这样的交易选择。

“从总体数量上来看,中国成功对外授权的交易数量相比管线布局的比例是低的,当下的交易频率在2024年及之后会常态化,并随着时间缓慢上升,未来非肿瘤领域,例如自免、神经、代谢领域都会有对外授权交易。”周淑华认为。

不过,周淑华也提到,整体上,前几年中国的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都较低,现在正在回升向全球平均水平靠近,这是市场间交易信任建立的必经过程。

根据提供跨境BD咨询服务的InScienceWeTrust?BioAdvisory提供给中新经纬的报告,对于中国生物科技来说,“中国走向全球”的故事还将继续,这意味着2024年宣布的BD外包许可交易将比2023年更多。

ISWTB认为,除了ADC的BD交易仍将继续增长外,随着跨国公司意识到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创新的深度和广度,2024年将宣布比2023年更多的非肿瘤BD交易。最后,在过去一个月中国生物科技的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了两次并购之后,2024年可能会发生更多涉及中国生物科技的并购。

此外,中新经纬注意到,除了中国的Biotech逐渐步入产品成熟期外,对外授权的火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中国Biotech处于低谷中,也缺乏“补血”的能力。

有媒体根据2023年半年报不完全统计,120家港股医药公司中,至少有15家Biotech企业现金流少于10亿人民币,其中包括迈博药业、永泰生物、博安生物、中国抗体等多家药企。

一级市场的投融资节奏也明显放缓。据动脉橙产业智库数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节奏均明显放缓。融资事件上,中国共计发生128件,同比下降24%。融资额度上,中国总额361.74亿元,同比下降54%。

全球CRO公司Icon委托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智库Citeline公司调查,12月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在全球市场上,在严峻的融资环境背景下,近一半的生物科技公司将与大药厂合作作为一种融资方式。风险投资公司是第二大最受欢迎的融资方,占32%,其次是政府拨款/公共资金,占28%。

最后,中国创新药的走势与美联储降息周期紧密相关,在降息周期中,创新药板块通常有较好的表现。而在2023年12月召开的美联储议息会议中,据媒体报道,该会议指出,美国的加息周期正式结束,未来货币政策将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

未来,会有更多的MNC来扫货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